“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与日本、尼日利亚、塞舌尔、印尼等国实施联合科考……近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为全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深海一号”远洋科考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停靠在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湾尖沙咀海运码头,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结束了为期45天的海上调查。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统筹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是“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首个在公海区域开展的联合科考,也是首次有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开展深海科考。
作为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自2009年首次下潜以来,已完成超过300次下潜,累计搭载900余人次,为全球深海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本航次累计完成18次“蛟龙”号载人深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5600米,进一步揭示了西太平洋海山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为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品资源与关键数据。
“我记得‘蛟龙’号沉入水中的声音。那一刻,大海像是在欢迎我们来到一个新世界。”来自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博士生朱迪思·波萨达斯在科考日记中写道。去年8月20日,波萨达斯作为右舷首次搭乘“蛟龙”号,和来自中国的潜航员张奕、齐海滨共同完成了302航次任务。
船时6时许(北京时间4时许),远处天际依然泛着青灰色,母船“深海一号”船上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作业区天气晴朗,潜航人员和技术保障团队各司其职。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蛟龙”号舱盖关闭,深海之旅即将开启。
船时7时,“蛟龙”号从“深海一号”船后甲板推出,被绞车牵引放至海面。注水后,“蛟龙”号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向深海潜去。
主驾张奕是目前中国唯一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都有下潜经历的女性潜航员。她曾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50余次,有着丰富的深潜作业经验。
张奕在回顾本航次时表示,“参与的外国科学家大多是第一次搭乘潜水器下潜到海底。下潜前,我们围绕潜次安排、作业重点等进行了充分沟通。”
来到2000多米的作业海区。深海宁静而漆黑,“蛟龙”号发出一道光束,照亮前方海底,顺着光照方向,不时有有机物碎屑组成的白色颗粒“海洋雪”划过。透过“蛟龙”号的“双眼”,深海的奇妙生物在海山山脊间悄然浮现。五彩斑斓的海葵、冷水珊瑚与海绵轻盈地漂荡在水中,海星、海参、海百合时隐时现,宛如一幅神秘的“深海花园”画卷。
舱内,张奕熟练地操作机械臂抓取深海生物、水体样品,并利用插管取得海底沉积物。在她身旁,波萨达斯在认真观察舱外情况。“在下潜过程中,她会及时提醒我注意潜水器右舷的一些山体凸起,防止潜水器发生碰撞。”张奕说。
6个多小时后,深蓝的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蛟龙”号返回海面。“我简直不敢相信,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波萨达斯感慨,在“蛟龙”号中看到的景象像是“难以诉诸言语的梦境”。
谈到下潜经历,新加坡海洋科学家蔡嘉慧同样难掩兴奋。她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多金属结核矿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研究。“中方潜航员负责采样,我们在一旁记录观察以及建议采样目标。这次联合科考体现了科学无国界,让我有幸能亲眼看到海底的生态系统,更直观地了解海洋环境。”
“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非常默契,我们拥有不相同的领域的专业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互补,使采样工作更高效。”参与此次科考的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博士生埃里卡·格雷斯表示。
据了解,科考队在30余个调查作业站位开展了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常规调查,采集到深海生物、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完成了超1000公里的多波束测线,加强了对调查区域海底地形和水深情况的了解。
回到母船“深海一号”船,中外科学家的合作仍在继续。“蛟龙”号带回4K摄像机拍摄的高清视频,在母船的潜水器监控中心,科学家们早早守候在这里,通过大屏幕分析“蛟龙”号从深海拍摄的画面。
另一边,由“蛟龙”号上的虹吸取样器、生物网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带回的一系列样品,被装入样品箱,转移到船上的生物和地质实验室。实验室里,中外科学家对样品进行初步分类、编号、拍摄,并妥善保存以便后续研究。
“深海一号”船上专门设置了一台共享电脑。每个潜次结束后,中外科学家会把该潜次有代表性的视频上传至共享电脑。此外,采集到的海洋水文和环境等重要数据,以及采样清单和照片等重要资料也会同步共享,供所有科研人员研究使用。
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中外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在共享数据后,中外科学家会通过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对样品数据来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家张珊举例说,来自海洋生物领域的专家关注生物样品的形态和生态特征;来自地质领域的专家关注样品的地质背景和成因;而来自生态领域的专家则会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跨学科交流推动了彼此的研究进展,促进了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航次获得了丰富的深海生物样品。科考队经过调查发现,沿着麦哲伦海山链,生物量呈现北高南低现象,主要生物类型有海绵、珊瑚、棘皮动物等,水深、底流和微地形地貌明显影响底栖生物分布。科考队共计获得珊瑚和海绵各100余件、棘皮动物200余件、鱼虾等其他类群动物100余件等。
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局长邬长斌表示,本航次的成功实施,不仅提升了中国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ECO的科学认知水平,也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贡献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海底的泥巴里是不是藏着宝藏?”“海底火山在海里喷发,为什么不会被海水浇灭?”“‘蛟龙’号如何在海底工作?”
去年9月5日,正在执行任务的“深海一号”船与香港、山东青岛两地几所中小学进行视频连线。同学们对深海大洋充满好奇,纷纷提问。中外科学家和潜航员在“云端”向同学们介绍海绵、海星、珊瑚等海洋生物,并分享在“蛟龙”号里的工作点滴。
航次虽然结束了,但科普永不止步。邬长斌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开展一系列深海科普活动,增加人们对深海探索的认识,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海洋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播下希望的种子。
友谊也在持续传递。“很荣幸可成为首批乘坐‘蛟龙’号探索深海的外国科学家,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正在同心协力,让海洋变得更美好。”波萨达斯表示。
国际海底管理局在近期一份报告中,肯定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深海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接下来,“蛟龙”号还将在印度洋等地开展第二个国际合作航次,进行深海热液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调查,这将有利于了解深海热液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为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各有所长,合作能让各方受到启发,推动今后开展更多科学研究。”参与本航次的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中外科学技术合作,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人工智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的全部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不能离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犯权利的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安全的创作环境。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组织机制。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公司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近期,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活动中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仅可以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非常大程度上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ECO。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